淮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原赣州府衙,再现宋城古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6:2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赣州,拥有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一座城市的美丽,首先是有年份的2月20日,记者来到郁孤台历史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究竟会是什么“郁孤台历史地段位于赣州古城北“我们刚从军门楼来……”2月2王立新说,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四贤他拿出一套厚厚的郁孤台历史文化细看整体鸟瞰图,记者发现,郁孤“街区将与城墙相结合,形成观览“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规划“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是赣州保护“军门楼、四贤坊是重建在遗址上万幼楠说,军门楼、四贤坊确实是“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重万幼楠告诉记者,赣州府衙目前已万幼楠还告诉记者,建筑因人类的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是凝固的曾几何时,赣州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当日,记者还寻访了几位“老赣州“这里是我们一家六代人生活过的凌玉英说:“对自家的这栋老房子另一位73岁的退休工人袁章珍原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施工后,出行



赣州,拥有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许多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为了让赣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具宋城风韵,我市于2012年3月29日正式啟动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改造工程。还原赣州府衙及其周边古迹风貌,重塑府衙文化,成为此街区工程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的美丽,首先是有年份的。从东晋至清康熙二十九年,此街区为府衙所在地,府衙文化是街区该时段的核心价值;清康熙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府衙演变为督学试院,书院文化是街区该时段的核心价值;清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考之后,街区才开始有民居陆续兴建,民俗文化是街区该时段的核心价值。从整个历史沿革来看,街区作為府衙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在赣州的城建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价值是府衙文化。
    2月20日,记者来到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现场,静静地穿行于已基本建成的四贤坊、军门楼,以及正在修缮或恢复性重建的广东会馆、花园塘清代民居、田螺岭古街巷、白马庙安远会馆遗址等45栋历史建筑间,如面对一群饱经风雨的老人,敬畏着,远远注视着……
    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究竟会是什么模樣?经历千年风云的贛州府衙将重现什么特色?记者带您一起去规划设计和文物部门探询,掀开它神秘的面紗。
    1
    打造全国知名历史文化街区
    “郁孤臺历史地段位于赣州古城北侧,是当时赣州宋城的公共中心,在历史上先后存在着府衙、皂盖楼、爱莲书院、军门楼等众多公共设施以及郁孤台、章贡台、八境台、皇城遗址等,最能体现宋城政治、经济与文化。郁孤台历史地段是城市南北向重要景观轴线上的景观节点和门户节點,是連接城市历史、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空间节点,区位非常重要。”——王立新
    “我们刚从军门楼来……”2月20日,记者来到赣州市城乡规劃设计研究院采访副院长、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设计负责人王立新。
    王立新说,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四贤坊、军门楼和广场,只是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街区保护范围9.52公顷,东至建国路、九华阁,南至西津路,西至赣州城墙,北至唐宋遗址。建设控制地帶有8.74公顷,东至八境支路、东溪寺、白马庙,南至西津路南侧,西至赣州城墙,北至唐宋遗址。
    他拿出一套厚厚的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地区修建规划方案告诉记者,为了这套方案,到底召集全国、全省及市内的专家开过多少次研讨会、評审会?作過多少次修改?他已记不清了。反正经过无数次的吸收意见,反復修改,才基本定型。“历史建筑的修复重建,往往还要根据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调整。”
    细看整体鸟瞰图,記者发现,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修缮和恢复性重建区域的形状宛如一只展翅的神鸟。神鸟身首处,为宋代风貌建筑:四贤坊及广场、军门楼、甬道及两侧考棚、府衙前广场;神鸟尾羽处,便是街區北部彰显宋代风貌的府衙;左翼为街区东部百家岭、上下竹丝巷、大树下地段,以恢复上世纪初的传统住区格局,主要设置居住、茶楼及古玩字画等功能;右翼则是田螺岭、花园塘、白马庙、九華阁等地段,保留传统街巷及清代民居格局,主要设置客栈、会所等功能。
    “街区将与城墙相结合,形成观览古城风貌和章江景观的休闲观光区。同时,府衙文化展示区将与郁孤台文化展示区、传统文化商业区、学校拆迁安置区、创意文化展示區、八境公园景区一起,形成六个规划功能结构区域。”王立新介绍,府衙文化展示区,将按宋代格局恢复府衙、皂盖楼等建筑,同时与广场公共空间结合重现历史风貌。府衙东北角恢复爱莲书院、爱莲堂,结合赣州的书院文化,对苏轼、辛弃疾、王明阳、文天祥等历史名人著作進行展示;郁孤台文化展示區,通过郁孤台与城墙怀古游览相结合,保护田螺岭、花园塘等街巷走势和尺度,结合一些文化创意活动,形成品味高雅、景观独特的文化展示区;传统文化商业区,将整治白马庙、九华阁等传统风貌街巷,传承传统商业模式,恢復部分有价值的老字号,以传统酒店、餐饮、手工艺品、土特产类商业为主,再现昔日商业餐飲发達且民俗气息浓郁的历史景象;学校拆迁安置区,将结合老地委地段現状建筑进行保留与利用;创意文化展示区,紧邻八境路,位于百家岭、上下竹丝巷地段,该区规划保留历史建筑作为传统民居的功能,引入古玩字画业态,打造文化創意商業区;八境公园景区,将结合古城墙、章贡两江滨水空间一起进行整体打造,保留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的优美景色,铺设步道台阶与小品,结合历史事件与神话传说,展示赣州特色,塑造优美的自然景观。
    “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规划,是在《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发展框架下,通过对规划范围內现状历史建筑、历史环境和景观要素的详细勘察,在深入挖掘赣州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規划规范》制定。街区将充分挖掘府衙文化,发展集合府衙参觀、文化展示、民风民俗展示、特色餐饮、特色购物、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国知名历史文化街區,形成城市崭新名片。”听着王立新的介绍,记者的思绪已追随着石板路上的千年车辙慢步古街,石鼓、瓦楞、飞檐、井池、雕花无不娓娓诉说着千年街区的沧桑。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正呼之欲出……
    2
    最大限度保留历史文化信息
    “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是赣州保护宋城文化、恢复府衙文化的节点。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是赣州政治文化中心。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筑最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审美、价值观、工藝状况,信息量远大于一件可移动的文物。在赣州的城建史上,街区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修缮或恢复性重建过程中,只要有历史文化信息的東西一定会最大限度保护下來,我们不能欺骗后人。”——萬幼楠
    “军门楼、四贤坊是重建在遗址上的吗?”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赣州市历史文化博物馆,采访我市文物考古专家、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总顾问万幼楠。
    萬幼楠说,军门楼、四贤坊确实是在遗址上重建。“重建之前,我们查阅大量文献及考察皇城遗址,大致确定了军门楼和城墙的位置。挖掘开建時发现位置刚好,并出土了‘嘉定十年 军门楼磚官’铭文城砖。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军门楼下的皇城根可找到铭文城砖。皇城遗址现仍在边挖掘边修建,我们还发现一个没有预料到的现象,军门楼左侧的城墙宽有三四米,但右侧靠田螺岭这边的城墙只有一米多宽。尊重历史,我们挖掘到什么样子就按照原来的样子修建。修建军门楼皇城遗址的古墙砖,除原址上的墙砖外,用的是拆除赣州饭店时挖掘出来的同时期的宋代墙砖……”
    “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重点突出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古街风貌、无形文化四个方面。在古城保护的思路上,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结合。在古建保护的内容上,注重传统民居的修复、基础设施的改造、排污管网的铺设和环境风貌的整合。在古建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实行原汁原味的保护、有根有据的重建、有脉有络的创新。”万幼楠说,融合文化、传统、创意、怀旧等元素,塑造文化性、公共性、人性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赣州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便是此街区的设计理念。
    万幼楠告诉记者,赣州府衙目前已完成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府衙中轴线為坐北朝南偏西7°,中路主院落前部为衙门官员办公、处理政务的空间。中路后院为地方衙署主官(知州、府)生活起居的空间;西路为后花园、書房;东路由通判所、文昌阁、爱莲池组成。”翻开《赣州府衙——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记者看到:府衙共有大小建筑四十余栋,完全按照北宋《营造法式》设計的仿古建筑,布局规整、庄重典雅。建筑均采用仿宋木结构形式,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采用大屋顶大坡面形式,仿宋官式斗拱出挑、飞檐翘角、起伏舒展、勾心斗角,俱含唐风宋韵。
    万幼楠还告诉記者,建筑因人类的活动而具备灵氣并得以最好的保护,街区内的45栋历史建筑可能还会制定管理制度,返迁一部分讲老贛州话的原住民,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还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街区内的戏台,可以安排采茶戏、东河戏等表演;府衙内还将建古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通过文献介绍和再现表演等形式,让市民和游客了解当时的机构设置,比如辛弃疾所任江西提点刑狱,是个什么官?文官、武将出行又有什么不同的规矩?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是凝固的文化。一聊起古建,万幼楠的语气中透露出的是一种初戀般的情怀。
    3
    古城古建一砖一瓦铭记心底
    曾几何时,赣州有許多耳熟能详的歌谣:“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美丽的歌谣,吟颂着赣州古城的古建,它们在令赣州人引以为豪的同时,也让很多外地人认识了赣州的三十六条街和七十二条巷,并陶醉在它古文化的氛围中。
    当日,记者还寻访了几位“老贛州”,他们有的雖已迁走,但经常回到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地来走走看看,讓记忆中的琐碎往事在破旧的院落、曲折的回廊和窄小的巷道里蔓延……
    “这里是我们一家六代人生活过的地方!从我太爷爷那辈开始就住在这里,我孙女也是在这里出世的。就这样搬走了,真叫人不舍!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铭记心底了。”70岁的凌玉英,是白马庙41号的原住民,是原赣州机绣童装厂的一名退休员工。为了支持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她“决绝”地离开了这棟六代人居住过的数百平方米的老屋,搬去了儿子家。
    凌玉英说:“对自家的这栋老房子有太深的情结,要离开它以及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邻居们,真的是非常舍不得。当时工作组的同志来做工作,我的几个孩子聽说要放弃产权,并且只能置换一套70平方米的套房时,都不同意。但我考虑到街区改造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推介我们赣州的文化和魅力,旅游事业上去了,经济上去了,赣南振兴了,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过。何况我是一名老党员呢,只要对國家对zf有利的,我就得支持!春節前我又去了老宅,隔着圍栏看见工人们在修缮。原来的三井五厅,保留了原貌,很漂亮,我很期待看到它改造后的样子。如果这栋老宅以后需要维护人员或讲解志愿者,我希望zf能让我来担当!我愿意向游客介绍它的历史。”凌玉英的眼中充满期待。
    另一位73岁的退休工人袁章珍原住于大新开路,小时候就在广东会馆读书,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早已铭刻心中。“我觉得,用雄伟、华丽来形容广东会馆毫不夸张。”袁章珍说,广东会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青砖绿瓦的建筑风格透着古朴、高雅的气息,当年常有殷商富賈出入于此。可是后来,广东会馆逐渐破败,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开始倒塌。去年他听说要重修广东会馆,病痛缠身的他非常激动,努力通过记忆的碎片拼凑起广东会馆的原貌,并画下结构图;同时还提笔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谈了一些关于街区建设的建议和意见。令老人欣慰的是,市领导很快给了,有关部门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曾再三向他咨询,听取建议,极力恢复历史原貌。“总想为赣州的发展贡献点什么,这下终于派上用场了。”
    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區施工后,出行不便的袁章珍曾多次来到施工现场,当看到记忆中的样子慢慢呈现,房屋格局、空间肌里、历史文脉,把街区的一个个具体“符号”串在一起,逐渐展现出它独有的韵味,他仿佛又成了懵懂少年。站在风中,他细细抚捋着涓涓思绪,然后向靜静的古建述说自己的心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淮安信息网

GMT+8, 2025-5-3 12:17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