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小年了是传统的祭灶節小伙伴記得回家吃團圆饭哦
明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传统的“祭灶节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民间传说,灶王从这个传说不难看出,祭灶实际上是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会祭灶祭灶历代相沿成习,不过其寓意逐渐发生了改如今,城市人家里都没有了灶台,以燃气灶取过了祭灶节,人们正式进入忙年状态。送走了明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传统的“祭灶节”,此节源于两千多年前,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人祭拜灶王爷,祈求他上天跟玉皇大帝汇报时多说些好话,以求新年全家平安。如今仪式和祭品早已不如當年繁复丰盛了,但祈福的心情一如过去,而且人们这天要回家吃团圆饭。“祭灶节”又被叫作“小年”(还有一種说法“小年”指腊月二十九),它是春节的序曲。
是为让“灶王”多说好话
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的生活起居、善恶行径,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運交至灶王之手。因此,灶王被称为“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每年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的仪式,称为“祭灶节”。为了让灶王多说好话,民间在这一天要举行祭灶和送灶的仪式。祭灶所用的供品各不同,但突出甜和粘,如麦芽糖、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据说是让灶王爷吃了嘴甜,也有说是粘住他的嘴,叫他上天不好说坏话。
从这个传说不难看出,祭灶实际上是古代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祭拜灶王爷习俗表现普通庶民对朝廷天子及基层官吏的恐惧,以及对公家官吏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吏贿赂好,君主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触法律也可以逃避刑法。
古人认为女子不可祭灶
在古代社会,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会祭灶,但日子却不同,反映了古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差别。官家腊月二十三祭灶,而平民百姓只可以腊月二十四祭灶。所以有“祀灶有军三、民四之别”,这里的军家是指功臣的后裔,故有“只许军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谣。另外,古人认为女子不可祭灶,传说灶神是位俊朗的美男子,因此中国北方由男丁祭拜灶神,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之说,如实在不得已,女子祭拜时必须戴着斗笠遮掩面貌。
祭灶历代相沿成习,不过其寓意逐渐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得积极向上。民国人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写道:“灶糖,惟吾乡始有,其式如元宝。以芝麻和糖,焙焦之为金,以麦芽糖揉之为银,供祀灶神,祝家富也。”可见,如今的祭灶节更多注入了祈福的寓意。
民间讲究吃饺子
如今,城市人家里都没有了灶台,以燃气灶取代,遵循老传统的人家,祭灶仪式简化成了贴一張灶王爷的新画像,摆放一些供品。此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这天很多家庭习惯吃顿团圆饭。一番仪式后,算是送走“灶神”了,便轮到祭拜祖宗。
过了祭灶节,人们正式进入忙年状态。送走了灶王爷,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人们精神便放松了,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大扫除、置办年货、腌制臘肉等。而到了除夕,又要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帖子不错,点个赞先!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