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对于搞科研学术的研究生而言,应该为以后找工作早做打算?
知乎,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帮助你寻找答案,分享知识;知乎,帮你发现更大的世界,让你了解更多的知识,知乎,聚集了高质量的问题,让你解答更多网友的问题,从而体现个人知识的渊博,在知乎你的威望就越高,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体现,看看知乎有哪些好玩的知识:抢票插件 原理、微信ipad、ios丽黑、图研所
http://bsxuv.img31.wal8.com/img31/332457_20130412171434/136575968925.jpg
问:对于搞科研学术的研究生而言,应该为以后找工作早做打算?
答:看了本面其他人的回答,我想补充两点。反正我的回答已经长得不行了,再长点也就那样。一、我相信这个问题答案不应该是直接让提问者做哪个选择。再加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都是借问题来表达一个观点——即那种既适用于具体这个问题,又有点普适性的道理。因为,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或者说读书读傻了人死板),我做这个选择的理由,跟我做那个选择的理由,要能够同时符合一个自洽的价值观体系,而不是见利忘义,此一时彼一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各般等等。不是说现在这么做对我有利所有我这么做,而是我一向信奉什么所以我这么做。成功学畅销书也许能帮你分析利弊,但不能强加你一个哲学。人生不是一场生意,不要去做人生的商人。做同样一个选择,可以基于很多理由。我不赞同你做这个选择的理由,不等于我不赞同你做这个选择。我批评那具理由,不等于我批评那个选择。若要问“那你到底认为该做何种选择呢?”我当然不说,也不应该说,选择就是应该自己做的。我的任务就是摆一通理由,而不是直接说,你就选A吧B是错的。读了这么多书,至少要形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习惯,而不是还停留在“肚子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来性子了就撸一撸,地上有钱了就捡,枪指头上喊救命”的本能反应水平。只有未成年人才公认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成年人就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认识“科研是什么”,完全不晚。我想不到有什么方式可以更早地认识这个问题。只是人完全可以选择压根不去认识这人问题。既然你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你去认识了一番,那就不应该又去抱怨问题的答案让你失望,更不应该说是什么“社会上专家学者”忽悠了你。我天天说哪个歌手很好听,你觉得我从小弹钢琴懂音乐,于是你自己买了张演唱会票,回来你能怪我么?只要我没直接叫你去买演唱会票,我又没有收那歌手的钱违心地宣传他(真心觉得好听),我就没有过错。这不能说是我狡猾,也不能说你被忽悠了,而完全是个正常的代价。二、我的答案的重点在于“要和先导师商量、讨论”。这也是匿名用户建议的第一条。主要是由于我估计跟导师讨论之后的结果多半就是只能维持做实验的强度,我的答案才会显得好像在叫他将来选择做科研。但我不排除你和导师商量了之后导师就放你跑了这种可能。匿名用户的结局就是这么好。至少,你先跟导师说一声,导师会有所准备,假如在课题项目上安排得过来,说不定也可能允许你缺勤。匿名用户所谓的:“和你的导师谈。他能接受你不做学术,你的朋友有什么好质疑你的?”换个说法就是,只要你有本事说服你导师接受你不做学术就万事OK;即如果说服不了的话就只能自己兜着走。这跟你不先商量自己跑了是两码事。我十分想强调的是诚信。可是我发现很多中国人的心态就是,如果明知跟你商量了结果对我不利,我就还不如不跟你商量(哪怕道义上我不应该)。即诚信如果对我有利我就讲诚信,如果对我不利我就不讲了。我首先不赞同这种做法。正确的做法是:明知跟你讲了八成对我不利,不跟你讲我就自己完成了;但我还要跟你讲,然后就真的吃亏。这就叫做“不要见利忘义”。现在我谈谈这里面有什么“义”。我刚才已经说了,并没有谁忽悠你来读研。既然是研究生,那么就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课题组这一团队的成员,按照学校和课题组的规定来做事。例如每天八点半到实验室之类。跟导师商量好的实验计划,导师当然有理由定期追问,你当然被假设是所有的工作时间都在课题事务上,因为你读的是全日制研究生。当初要进课题组让你进了,结果你实验不做,实验室不去,要找你你去了别的城市,明天才能回来,突然连续一个月失踪,原来参加了企业实习生……我认为这不能拿你的前途问题来当借口。你嚷嚷着说科研就是个大忽悠,你被骗了,你根本不喜欢科研,你后悔了;但这些都是在你读研之后,体验过了解过之后才说的话。假如这些是你读研之前就知道的事,那你就更恶劣,你故意假装想读研而考入本课题组,主观上就故意来混学历么?你可以选择将来工作,但就读期间你只能完成导师和你讨论商定的实验计划和其他科研任务(写论文投稿)。而且我特别要说的是在这方面你跟导师讨论的余地不多,你没有太多的理由要求导师因为你将来不做科研而让你现在就消极怠工。在很多现在的研究生看来,这简直要立马上论坛大骂这个导师了。在他们眼中,读研时做不做实验天然就是可做可不做。因为不同的导师不一样严,显得好像也没有一个准则到底要多努力才算合格。自己要多干事,无非是这一个导师特别严。自己到底是多花点时间在实验上呢,还是不做实验去搞找工作的事呢,完全看自己的选择(于是有了本问题),而不用考虑别人。其实不管严也好,松也好,研究生是课题组的一员,是为完成课题组的研究目标而来的。哪怕所谓“自由探索”,也只能是渗透在课题实施的各种环节,不是说整个课题就是“自由探索”。因此,研究生是完成导师所立科研项目的主力。这并不是“免费”或“廉价”劳动力,而是一个完全不惧公开的“行规”。科研经费申请书形式上是要求写明参与的研究生姓名、身份证号码,一年工作时间(多少个月)等信息的。也就是说公认了课题项目是导师立项研究生去完成的,研究生有这个义务。相应的科研酬金以学生三助的形式发放给研究生。但由于项目和经费不同导师不一样,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学校统一从财政出一部分,然后导师从经费中出一部分,保证每个研究生的补助金额一样。没经费的导师于是就不能招生。这只是避免不同学生补助金额依赖实际参与课题的起止时间的技术性做法。但道理上是因为你参与了课题你才拿到补助。研究生在课题组还有别的义务,例如维护常用仪器,实验室安全,药品管理等等。你突然有一天后悔了,“醒悟”了,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对整个课题组都是不负责任的。骂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回事,骂社会上的“专家学者”,骂奇葩导师、骂四六级、骂那些你鄙视的书呆子们、那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傻子们,是一回事。“诚信”和“责任心”是另一回事。这些不要说研究生了,从本科生开始就已经很缺乏。本科申报学生科研计划进实验室,来找老师。问他:你每周都哪些时间有空?答曰:周五晚,周六晚和周日下午。课这么满吗?哦,我XXX时间做家教、XXX是预备党员组织生活、XXX协会每周X例会,XX又是家教。我说,你每周忙到只剩这点时间了,还不休息?来实验室,时间也不够啊。他说:参加这个加很多份,而且不用做实验,只要跟着师兄的论文挂个名,将来能评奖……大四的毕业设计,凡是不读研的,基本为零。老师都只能理解一下因为这也是现在的大环境逼的,但这也是做坏了规矩,恶性循环。有的老师要求严一点,学生拍桌子翻脸。其心态就是,凡是我有什么需求要实现,世界上就不应该有别的事可以挡着我。现在我要考公务员,这才是最王道的。其实,这样的学生,我还真希望快点去工作几年,千万别继续留在学校读研。早几年认识到什么才是王道更好,要是一直留在学校,导师又很好说话,那说不定还真的是读到博士毕业30岁了还是这副德性,人生真毁了。以下是原来的回答。我的回答中有一句话:要想就业好,就要就业早。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还是给人感觉我是在“为学术多说了几句”,甚至是建议提问者将来去做科研。翻了一下我其他问题的答案,发现,叫年轻人早点接触职场早点实习的观点我不止一次表达,例如如何让注意力集中在单独一件事上?但是,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重点是理由。是理由让我跟别人的观点不同,我之所以为我。
热门问答:
问:国内的微博只剩下腾讯和新浪,最后谁可能赢?
答:目前局面是新浪压制着腾讯,未来什么可能性都有;但从腾讯历史上看,如果这么大力量布局还无法翻身的话,应该已经快山穷水尽了 同twitter在国外承载了很多SNS功能不同,新浪微博媒体性质要远强于SNS性质,前者是新浪擅长的,后者是腾讯擅长的,微博不可copy性就在于内容,而内容归根到底还是人和运营,这两点新浪无疑都占优势 腾讯在布局微博的时候,所有产品线所有内容一股脑的往微博导,看着很壮观,但导致腾讯微博变成一个大杂烩,定位反而不明确
全新的知乎 iPhone 客户端 2.0 版本, 让您可以直接注册知乎账号, 加入这个奇妙的社区, 并且在手机上, 以更酷的方式, 随时随地, 享受交流和发现知识的乐趣。通过知乎 iPhone 端, 您能够查看每日热门问答, 获取最酷的知识, 参与最神奇的问答讨论,更多神奇的问答请点击:
关于风险投资机构的话题、关于互联网创业的话题、关于移动电子商务的话题、关于移动游戏的话题
页:
[1]